close
19日為了做羅夫rolf上台北。
出發前,在新竹清華的starbucks就遇到了美事。
她家一組三個的杯,大小不一,我很愛,但價格高就算了,居然在折扣期也獲免,不打折!這使得敗家狂少了一點藉口,好事就這樣耽擱下來。沒想到週六居然遇到了,starbuscks的員工自費買下後拋磚引玉讓大家捐款成就她們一值在推動的,助學原住民小朋友活動。價格也降了,還可以幫助小朋友 (是捐款,所以沒收據,請參考),真是開心。
做羅夫的經驗值得也需要另文介紹,在此就不詳述了。回程跟同去不同時段的同事會合。特地請她帶我去找那傳說中美味的台 大巧克力店。
說到巧克力,我從來不迷。免強勾得到邊的,是布郎尼(Chocolate Brownie)吧。但前陣子吃到日本生巧力大為驚艷,同 事跟我分享台大有間奇店,試吃不怕,就怕你不吃。果然一 嚐之下真的不錯。覆盆子是整顆去裹巧克力的,所以風味天 然、真實。覆盆子偏酸,但仔咬破,有一種芬芳,真美,那 是只有覆盆子才有的幸福滋味。白巧力偏甜,頗能中和,但 會有甜的餘味... 試吃時吃白的,同事吃黑的,後來還是買下黑的。也讓人不後 悔。只是一次買的容量有點大,需買一袋。13個吧,100 元。因著這袋,原味的松露巧克力就只買一顆,建議回溫 吃吧,我愛死了他入口即化的口感。因為試吃的伯爵茶內餡 太正點。玫瑰、薰衣草在沒試吃的情況下也各來一顆。本來 很想買香蕉蛋糕的,怕買多,吃得慢,失了風味,委屈了甜 點。就不敢多買了。下回有機會在多帶朋友品嘗吧。這是一個適 合跟人分享的美食啊~
至此已經(從台電大樓站下車)到溫州街的領域了。
隔壁街,有家輕食的乳酪蛋糕(Amour)聽說也很好,但我在隔壁的二手書店費了點時間力氣,就不過去了。
catch me if you can.
買了原著小說,店裡稍微瞄了一下跟電影是有不同的。通常看 了喜歡的電影,就會想找原著來看,沒中文,英文也行。出 國前,Ann Rice的「夜訪吸血鬼」(書同名),出國後,「我的火星 小孩(Martian Child)」, 「美味關係」julia child 我在法國的歲月,也是這樣入袋的。唯讀這本當時在美國看的漏了,這次看到,當然就買啦....唉, 當時作業如火如荼嘛..... 還記得當時上心理學的研究理論課程時,抽到"關係"相關的 習作題目,書的封面/片名很經典的側寫兩性關係,(不是嗎?) 還把它拿來當簡報的照片之一。僅以此為念。
美國的室友是Ann Rice的迷,兩人分享了一下,也托她的福留意到社區圖書館偶爾會賣書(圖書館賣書?是的。) 有回附近的圖書館拍賣,趕緊過去搶書,豈料一堆書傾巢而出把我嚇到。(對, 我沒用錯成語,Ann是美國有名的吸血鬼后,所有 的作品以精裝本疊起來有近半人高,如果當初以paper back來看,應該會比較沒壓力。(笑)
「我的火星小孩」,除了延續至國高中開始的科幻熱愛,還多 了點親情 / 愛心 / 耐心。也反映了當時剛回國時的心情,當初不是沒有這麼複雜的;也有一說是AB型本來就很外星人 (哈)。總之,這部在往日本出差的飛機看到後,就訂心一定 要有的文本,也在之後入手無誤,(對,沒中文,國外買2 手書便宜但加航空運費就不得了了,但是國內訂也要苦苦等, 唉。) 是的,劇情與電影有點出入。但無損我對兩本(電影/ 原著)的熱愛。(故書是根據真實故事改寫,更加感人) 推~
我愛吃,也愛煮,「美味關係」看完也是要看一下原著致敬, 但我倒不是去買電影原著,而是片中的主人翁Juila Child的「我在法國的歲月」。聽說他的美食節目不乏失 手的鏡頭,但是本人一點不以為晦,淡淡然的說:「翻盤(失敗)跟廚師的心理狀態有關」,說得到是中肯,也很大方接受自己 的失手。讚。很可愛,我想他真的很愛煮也很愛法國菜,自己是廚師的身分並沒有大過煮菜這件事,讓我對他的喜愛加倍。
ps 電影原著大可以上網去看作者的部落格,該書本就是部落客的 作品。也因此我同意JC對該作品的評價。
話說回來,出國旅遊不太做功課的我,旅遊書沒有幾本,但是 最近卻迷上了有附食譜的旅遊書 (大笑)。最近精挑細選(書單太長,我時間有限;生有涯,學無涯)," 我恨炸魚薯條:愛上英國美味" 確定入手,改天有機會,在露一手..... ( 要約在阿明的S宿嗎? 哈)
在繞回原地,當初「美味關係」上檔,雅都麗致很快的以戲帶 她們家的法國餐廳推出特別版menu,還跟好友千里迢迢 的去吃。當時也有寫note,不過證據(照片)還在痴痴的 等~
說到旅遊書,影響我最大的,除了自己"鐵腿"的親身經歷, 大概就是艾倫狄波頓(Alain de Botton)的「旅行的藝術 (The Art of Travel) 」。當時是先在英國的BBC看到此書的紀錄片,才去找書的。 艾倫把哲學的碎碎念化成入口即融的棉花糖應該是他受歡 迎的主因,大幅拉近哲學與生活的距離,讓他在國外的書壇 頗受好評。此書出版,BBC就跟他合作拍了書籍的影片版。 此舉真是三贏,BBC的選題讓我讚賞,艾倫的書因此大 舉曝光,觀眾有了書籍外的影音版選擇,真是不錯。書中詳 列旅行的種類,大家想得到的,想不到的旅行方式,艾倫都 討論了。看了這本書後,我對旅行的定義就開始變得很個人。(當你聽到有人光靠看書看圖片也是旅行時,並且嫌棄旅 行破壞想像力,還有什麼是不可以的呢? 旅行應該要長什麼樣的執著被瞬間釋放~) 一方面也是經歷了幾次進香客式的鐵腿旅程,讓我放棄到此一遊式的旅行,不再執著於知名景點;也某種程度的影響我買單眼相機的決定,或看世界/景點的角度。旅行,高興就好啦。
講到這讓我想到,在英國看電視要付錢看的= =" 除了英國自製的影片,當然也進口不少美國的影集。除此之外,雖說數量與內容不如美國大鳴大放,但是品質還不錯。除了上述的紀錄片,聖誕節撥了特別節目介紹英國的傳統外,還自我消遣了她們自己的飲食,例如一年只吃一次的christmas pudding聖誕布丁;說有多好吃?那為什麼只在聖誕節吃?看到主持人自己講pop up這個問題,身為外國人的我笑了。哈。連英國人都不買自 己單了,由此可知英國"美食"的爭議性有多大。英國人的 幽默,比美國人較為內斂,真的很有意思。讓我也更期待本 週入手的新書-"我恨炸魚薯條",希望從該書更進一步感受英 國。
僅此紀念過去的,現在的,未來的,我愛的,我迷戀的,我放不 下的,不想放下的小事。
做羅夫的經驗值得也需要另文介紹,在此就不詳述了。回程跟同去不同時段的同事會合。特地請她帶我去找那傳說中美味的台 大巧克力店。
說到巧克力,我從來不迷。免強勾得到邊的,是布郎尼(Chocolate Brownie)吧。但前陣子吃到日本生巧力大為驚艷,同 事跟我分享台大有間奇店,試吃不怕,就怕你不吃。果然一 嚐之下真的不錯。覆盆子是整顆去裹巧克力的,所以風味天 然、真實。覆盆子偏酸,但仔咬破,有一種芬芳,真美,那 是只有覆盆子才有的幸福滋味。白巧力偏甜,頗能中和,但 會有甜的餘味... 試吃時吃白的,同事吃黑的,後來還是買下黑的。也讓人不後 悔。只是一次買的容量有點大,需買一袋。13個吧,100 元。因著這袋,原味的松露巧克力就只買一顆,建議回溫 吃吧,我愛死了他入口即化的口感。因為試吃的伯爵茶內餡 太正點。玫瑰、薰衣草在沒試吃的情況下也各來一顆。本來 很想買香蕉蛋糕的,怕買多,吃得慢,失了風味,委屈了甜 點。就不敢多買了。下回有機會在多帶朋友品嘗吧。這是一個適 合跟人分享的美食啊~
至此已經(從台電大樓站下車)到溫州街的領域了。
隔壁街,有家輕食的乳酪蛋糕(Amour)聽說也很好,但我在隔壁的二手書店費了點時間力氣,就不過去了。
catch me if you can.
買了原著小說,店裡稍微瞄了一下跟電影是有不同的。通常看 了喜歡的電影,就會想找原著來看,沒中文,英文也行。出 國前,Ann Rice的「夜訪吸血鬼」(書同名),出國後,「我的火星 小孩(Martian Child)」, 「美味關係」julia child 我在法國的歲月,也是這樣入袋的。唯讀這本當時在美國看的漏了,這次看到,當然就買啦....唉, 當時作業如火如荼嘛..... 還記得當時上心理學的研究理論課程時,抽到"關係"相關的 習作題目,書的封面/片名很經典的側寫兩性關係,(不是嗎?) 還把它拿來當簡報的照片之一。僅以此為念。
美國的室友是Ann Rice的迷,兩人分享了一下,也托她的福留意到社區圖書館偶爾會賣書(圖書館賣書?是的。) 有回附近的圖書館拍賣,趕緊過去搶書,豈料一堆書傾巢而出把我嚇到。(對, 我沒用錯成語,Ann是美國有名的吸血鬼后,所有 的作品以精裝本疊起來有近半人高,如果當初以paper back來看,應該會比較沒壓力。(笑)
「我的火星小孩」,除了延續至國高中開始的科幻熱愛,還多 了點親情 / 愛心 / 耐心。也反映了當時剛回國時的心情,當初不是沒有這麼複雜的;也有一說是AB型本來就很外星人 (哈)。總之,這部在往日本出差的飛機看到後,就訂心一定 要有的文本,也在之後入手無誤,(對,沒中文,國外買2 手書便宜但加航空運費就不得了了,但是國內訂也要苦苦等, 唉。) 是的,劇情與電影有點出入。但無損我對兩本(電影/ 原著)的熱愛。(故書是根據真實故事改寫,更加感人) 推~
我愛吃,也愛煮,「美味關係」看完也是要看一下原著致敬, 但我倒不是去買電影原著,而是片中的主人翁Juila Child的「我在法國的歲月」。聽說他的美食節目不乏失 手的鏡頭,但是本人一點不以為晦,淡淡然的說:「翻盤(失敗)跟廚師的心理狀態有關」,說得到是中肯,也很大方接受自己 的失手。讚。很可愛,我想他真的很愛煮也很愛法國菜,自己是廚師的身分並沒有大過煮菜這件事,讓我對他的喜愛加倍。
ps 電影原著大可以上網去看作者的部落格,該書本就是部落客的 作品。也因此我同意JC對該作品的評價。
話說回來,出國旅遊不太做功課的我,旅遊書沒有幾本,但是 最近卻迷上了有附食譜的旅遊書 (大笑)。最近精挑細選(書單太長,我時間有限;生有涯,學無涯)," 我恨炸魚薯條:愛上英國美味" 確定入手,改天有機會,在露一手..... ( 要約在阿明的S宿嗎? 哈)
在繞回原地,當初「美味關係」上檔,雅都麗致很快的以戲帶 她們家的法國餐廳推出特別版menu,還跟好友千里迢迢 的去吃。當時也有寫note,不過證據(照片)還在痴痴的 等~
說到旅遊書,影響我最大的,除了自己"鐵腿"的親身經歷, 大概就是艾倫狄波頓(Alain de Botton)的「旅行的藝術 (The Art of Travel) 」。當時是先在英國的BBC看到此書的紀錄片,才去找書的。 艾倫把哲學的碎碎念化成入口即融的棉花糖應該是他受歡 迎的主因,大幅拉近哲學與生活的距離,讓他在國外的書壇 頗受好評。此書出版,BBC就跟他合作拍了書籍的影片版。 此舉真是三贏,BBC的選題讓我讚賞,艾倫的書因此大 舉曝光,觀眾有了書籍外的影音版選擇,真是不錯。書中詳 列旅行的種類,大家想得到的,想不到的旅行方式,艾倫都 討論了。看了這本書後,我對旅行的定義就開始變得很個人。(當你聽到有人光靠看書看圖片也是旅行時,並且嫌棄旅 行破壞想像力,還有什麼是不可以的呢? 旅行應該要長什麼樣的執著被瞬間釋放~) 一方面也是經歷了幾次進香客式的鐵腿旅程,讓我放棄到此一遊式的旅行,不再執著於知名景點;也某種程度的影響我買單眼相機的決定,或看世界/景點的角度。旅行,高興就好啦。
講到這讓我想到,在英國看電視要付錢看的= =" 除了英國自製的影片,當然也進口不少美國的影集。除此之外,雖說數量與內容不如美國大鳴大放,但是品質還不錯。除了上述的紀錄片,聖誕節撥了特別節目介紹英國的傳統外,還自我消遣了她們自己的飲食,例如一年只吃一次的christmas pudding聖誕布丁;說有多好吃?那為什麼只在聖誕節吃?看到主持人自己講pop up這個問題,身為外國人的我笑了。哈。連英國人都不買自 己單了,由此可知英國"美食"的爭議性有多大。英國人的 幽默,比美國人較為內斂,真的很有意思。讓我也更期待本 週入手的新書-"我恨炸魚薯條",希望從該書更進一步感受英 國。
僅此紀念過去的,現在的,未來的,我愛的,我迷戀的,我放不 下的,不想放下的小事。
同場加映-
** 看原文vs學英文-學英文常見迷思:查字典
http://amylord.pixnet.net/blog/post/23184418
http://amylord.pixnet.net/blog/post/23184418
全站熱搜